“没问题,这点事要是搞不定饭碗早丢了,听我好消息吧。记得哪天有空过来看看,你要是不来春节前我肯定会找上门的。哈哈!”铁桦大声笑着说道。
“没问题!我这边忙完了一定要去一趟。”说完两人都挂了电话。
北方金属报驻鲁东省的记者接到命令之后第一时间赶赴莒县,实在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不过听到铁总说一定要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如果稿子写得好可以投其它报社。
这句话更让两个记者摸不到门了,哪里有鼓励自己旗下的记者给别人投稿的,不过既然领导点名要去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值得关注的焦点。
赶到莒县的时候一问才知道,要采访的几个自然村根本不通车,只能在就近的公路下车后最少还得赶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当然体质不好的恐怕一个小时未必能赶到。
考虑到摄像机的重量,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带上,再不行两个人轮着背,人家百姓住山上都不成问题不信这点东西背不上山。
两个人在车上被颠地半死不活的时候突然听到司机喊,“孙家寨的两位同志下车了,这里下车距离最近。”
“谢谢师傅!”两人说了一声拿着自己的器材从车上下来,结果下来就傻眼了,几十个人盯着他们两个看。
在这里下车的基本上都是去孙家寨方向,他们五个自然村在这里下车最近,貌似谁都不认识他们。
“老乡,去李家庄、孙家寨方向怎么走?”记者问道。
“去李家庄干啥?我们都是去李家庄,跟着上下山的人就能到。”一个小伙子应了一声,看着两个陌生人心里还有点疑惑。
“我们两个是报社的记者,听说咱们村子还没有通电通公路,准本去看看一下当地的情况,你们这是要盖房子么?”老板交代的事自然不能透露,眼前的情况还是能看出点什么,毕竟水泥钢筋堆这么多。
“我们遇到大好人啦,人家捐给我们五万块钱,又捐给我们一车水泥和二十多吨钢筋,给我们的娃子盖学堂。我们没别的本事,但动手还是行嘀。这不是路不通嘛,我们把这些材料都背回去。”一位差不多六十多岁的老人笑呵呵得说道。
这么一说两人才注意到村民准备的东西,就是用树杈做的背东西的架子或者背篓,力气大的背两袋或者三袋水泥,力气小的只能背一袋,要么就是两个人拖一根钢筋。先是沿着山路下到小山谷地步,然后再迤逦而上,此时要是再看不出什么来,那就太蠢了。
一个人把随身相机拿出来,另一个快速打开背包把摄影机拿出来扛到肩上,打开镜头就开始拍摄,远近景切换可以看到几乎没入远山中的乡亲。
“大叔,你们这是动用了多少人?”记者问道。
“七八百人吧,我们五个寨子在家的能够出把力气的都来了,就是为了早点弄回去好放心,昨天中午就开始往山上背喽,今天估计能够背完。”老人说完让乡亲在他的背架上放了一袋水泥,然后带着一根木棍当拐杖开始赶路。
拍了不少照片之后,这位记者拿起连接摄影机的话筒对着镜头,“各位观众,当你看到眼前的景象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经过这里看到这个场面只是感到震惊,没想到山里的居民依然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生存。”
“然而我知道事情的真像之后,不得不为我最初的想法感到惭愧,这里并不是那个大户人家盖房,而是有个企业为山里的孩子捐助了一所小学,可是因为山路不通,只能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把建筑材料运回山里。”
“一个企业勇于站出来为山里的孩子做点实事,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同样也看到了这个企业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下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观看更深入的报道。”接着镜头再次切换到沿着山路蜿蜒而上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