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张惠来救,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拒绝了太平国朝内诸多才俊,却在一则谣言影响下看上了流民出身的杨四,回家就主动向叔父求情。此举虽然在大帅张仓水意料之外,但是他却欣然同意。因为台城当下已是暗流汹涌,需要的是维持稳定,杀掉杨温固然能免除后患,可造成的后果只怕连眼前的一关都过不去。
越郡太平军治下,大伙都知道的是,经此一事后,杨温就显得格外突出,他有战场争雄之勇,又有大帅女婿的出身,未来前途展望俨然是一片光明。
杨温当晚就出了牢狱,代价却是放弃临安城,选择入帅府当录事参军,显然是从僵局中后退一步,找到台阶争到一条活路。
当然这里面也有张惠的气运相助,她没再现身,杨温也没去追问,双方名分已定,早晚会成为一家人,何必急躁?
在节度使帅府中的客房里歇息一晚,然后就领取腰牌官职上任。话说,数日后杨温才发现,这个录事参军乃是临时为他设立的官职,并无任何具体事务要做,显示是为了打磨他的性子。
“主上既无去处,何不往天台上一行,去大儒罗显处求学?”卢太翼了解台城各消息后提议道。
罗显乃是当世大儒,早年十二岁就以诗文名动州郡。及长,游历四方,著就《谗书》、《太平大同书》,抱济世安民之志,被时人尊称为‘九华先生’’。
十八岁北上燕京参加科考,以他的文名本是必中,可惜因为《谗书》抨击时政,得罪了完颜氏贵人,故而十考不中。再加上大金朝取士,以八旗子弟为主,他只落得个‘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笑名。(射策,源于汉代,后泛指科举考试。)
其四十八岁那年,在京师胡同偶遇年老色衰的名妓云英,眼见佳人容颜枯槁,自己功名未就,辜负了往日情缘,不由大为悲痛,挥笔下《答云英》诗句: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此后,钟云英病逝,罗显参透名利,回乡办学,广招子弟,倒是颇类儒门先贤,有教无类。如今,太平军兴,吴越之地的士子大多都属于他这一脉,故而影响极大。
当然,虽说有教无类,但远赴深山学习,对学生的出身和才华也算是进行了番无形的考核。譬如,扬州老乡瞧不起越地士子,越地士子又看不上楚地学子,地域歧视无处不在。至于真正的赤贫出身,又有志向的学子,到往往会得到九华先生的指点,从而学问日增,影响扩大。
于是自然而然,天台山罗显讲学之地,来往的学子有富贵者甚至雇人开凿出条山道,可通车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年头,大儒的影响力就是如此恐怖。
杨温一行,期初只有他和卢太翼两人,刚出台城就遇到了等候多时的张惠——此时她做士子打扮,孙小眉当作书童,同样还有护卫张忠信。
然后一路上,杨温和张惠彼此进一步观察对方。如此,走过三五日,到达天台山下的客栈借宿时,遇到了另一波求学士子。因念及将来的同门之谊,大伙儿就互通姓名,
“皖城胡氏?哎呀,那可是当今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家,失敬失敬。某广陵孙合有礼。胡公子,表字冰岩?可曾成家?……什么,孩子都一岁啦,罢了,可惜!”
“张氏……哪个张氏?越郡张,还是吴郡张,又或是北地张?哦,越郡张大帅族人,久仰久仰!请上座!”
“杨温……不曾听说过,尔是何出身?”
“某乃大好男儿,何须出身添彩?单凭掌中吴钩,足以横扫万里。奉化杨温是也!”甬山所在县界,属于奉化,故而可代指出身,
面对嘲讽,杨温本人腰杆挺直,气宇轩昂。
“原来如此,真壮士也。息怒,息怒,请上座。”一片乱糟糟的场面中,主人家竭力斡旋气氛,安排众士子起居。
待安顿下来后,杨温在晚餐时问诸人,‘大伙如何看这些前来求学士子?’
卢太翼和张惠不可置否。
“俺一介粗人。不会品评士人。”张忠信显示摇头,后又道:“不过,到可以为大帅请一些人回去。”
“哦?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