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自小熟读经史,对于孔圣人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深以为意,平素对于佛寺、道观这等场所皆避而不入。然而,在赴任靖远之前,他就听闻屡次突厥犯境时,靖远百姓多有在千金寺避灾者,且突厥人不敢造次该寺,这其中的因由令钟敬欲得其祥。于是,来靖远之前,他便立意造访千金寺,只是未确定下时日。今天,因杨征搜城之故,他有了空暇,便登山来寺。
“难道佛法真有神力,可阻突厥兵锋?”钟敬并不相信世间存有超凡异能。然而本着儒者对待鬼神之说的一贯态度,“远之”但“敬而”,入寺之后,便较为郑重地观瞻起佛寺来。
千金寺的规模比之内陆的诸名寺自是小了不少,无论殿宇、造像,皆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此中不乏别具一格者,些许之处的匠心独运,还是令钟敬颇以为然。比如,大雄宝殿中那尊释迦牟尼佛的侧卧像,就塑得栩栩如生。佛陀静谧安详的表情传达给钟敬一种神韵安泰、荣耻皆忘的心绪。
在大雄宝殿,钟敬遇到了千金寺的监寺僧宝应和尚。
当时,宝应正在指挥一干僧人,收拾大雄宝殿上做法事留下的各种物事。见到钟敬前来,宝应猛然意识到方才因抽调人手忙于法事,山门口的值岗也撤了,人人皆可闲步入内,于是高声命令两个小沙弥快去山门口当值,又亲自上前询问钟敬的由来。
钟敬如实作答。
闻听是新任县令到访,宝应慌忙要人去禀告方丈了缘。钟敬却摆手示意无需派人前去,并言自己早已派人告知方丈了,此刻自己就是前去赴约的。
钟敬还谢绝了宝应的引领,问明了方丈所在,便一人独行前往。
入得后院,只见一排禅房,共有十余间,皆背北向南,一字而建。其中,最两端的两间显得独特不群。最西首的禅房并不大,但大门上悬一匾额,内书“夙苦”二字最东首的那间规模较之其它都大了许多,并且被一围薄墙圈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院。薄墙面南的中央处开有一扇极小的单开门,算是小院的出口。门面与门框上空空如也,无有匾额文字,但整扇门被漆为红色,在一水的素色禅房中颇为醒目。
究竟哪间禅房才是方丈所在?初入佛寺的钟敬产生了疑惑。他窃以为方丈室定然是这特殊两间中之一,但小院中的那间似乎……正在思虑之时,只听得东端那小院的红漆门发出“吱”的一声,门随即打开,一僧从院中走出。
这个僧人穿着平常,但定睛一看,钟敬不觉一惊。这并不是一个和尚,却是一个尼姑,并且面如皓月,目明唇红,颇有些颜色。
那尼姑一抬头,看到了钟敬,见是个陌生男人,便快步向院外走去,经过钟敬身旁时,既不施礼也不言语,神情自若,并无羞避之色。
钟敬仍在惊讶之中,因其是女尼,也就没有开口向其询问方丈所在,并且他已认定最西首的那间悬匾的禅房就是方丈。
来至方丈室门前,钟敬略整衣冠,敛容挺身,然后拱手冲内说道:“新任靖远县令钟敬这厢有礼了。”
方丈室内没有回应。钟敬又将问候说了一遍。
室内仍无声息传出。钟敬以为其内无人,或此室根本不是方丈。于是欲转身离开。
就在此时,一个苍老沙哑的声音从室内传来:“县尊,老僧身有微恙,不便下榻相迎,还请尊驾移步方丈,容许老僧略尽地主之谊。”
此室果然是方丈,而了缘也的确在等候自己。
钟敬伸手推开室门,从容而入。同时,一缕夕阳的光辉随之照入室中,照亮了室内的景象。
千金寺方丈了缘并没有从坐榻上起身去迎接钟敬,而是纹丝未动地等候着客人。然而,他的外貌还是令初次相见的钟敬大为惊诧。
只见了缘身披袈裟,双腿交盘坐于禅榻之上,其整个面部为一帘黑纱所掩,黑纱的上缘如同扎方巾似的系在他光秃秃的头上。这副古怪的装束,不由得钟敬不惊诧。
对于钟敬的反应,了缘自是早已预见,于是从容地解释道:“县尊勿怪。老僧自入空门以来,执念佛法。怎奈心魔不死,常扰修持。为了能专一修行,老僧以纱掩面,以黑遮目,唯求不见众相,无惑我心。这黑纱仅是助力修行的一件道具,却也是对老僧凡心难泯、悟性滞钝的一种惩戒。”
听了了缘的解释,钟敬仍难接受。然而,对方以黑纱遮面,既然不是针对自己,他也就无话可说。于是,再致敬意,随后坐下来,欲向了缘探问靖远、千金寺与突厥人的情况。
开始时,了缘一直不言语,只是静听,然而当钟敬说道:“此次,朝廷为了安边固疆,特派了右威卫大将军杨征率部进驻靖远……”了缘突然插言道:“该来的,终须来该去的,终须去。”
这一突兀的打断令钟敬不解,遂动问道:“方丈,此言中的奥义,还请为下官阐明。”
了缘发出一声轻笑,回答道:“闲野老僧,孤陋寡闻,所言有何高见?还烦县尊继续,也令老僧能够知晓些方今的世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