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驰马来到城西军营时,他很庆幸地看到这里一切如常,不见有搬迁或开拔的迹象,也不像是在备战,将士们只是有条不紊地进行操练。
辕门下马后,钟敬被引去见了军营中的主管步云霄。
从步云霄口中得知,杨征已经许久不来军营了。军营与大将军府平日里少有交际,营中将校皆不知大将军率军西来所为何事。
因与步云霄倾心相交,钟敬便毫不隐晦地将此行的目的告之,并将杜轩师遗书的内容也择其精要讲明了。
步云霄听后,沉思片刻,对钟敬说道:“使君坦然相告,云霄也不相瞒。来西域之前,太子便叮嘱我,时刻关注杨征的动向,并要查明十八年前靖远之变的实情。那丢失的巨资嫁妆,始终是朝廷的一个心患,若有人借此兴风作浪,则后果堪忧。来靖远之后,我苦于固守军营,一直无法去实地详查。加之,杨征对我猜忌颇深,也无机会在其左右监视,太子之托,实有辜负,还请使君能勉力大任,为太子分忧。”
见钟敬颔首应允,步云霄继续说道:“杨征不来军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军队由我管理,日渐为我所驱使。再过些时日,我便会将靖远守军调教完毕,那时,我可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军队皆不会哗变,由此,杨征也难在靖远城中图谋不轨。但其余诸事,云霄实在爱莫能助了。”
钟敬听完,拱手施礼,回应道:“将军无须多虑,我将尽力本职,为朝廷、太子分忧。如今,城中的太平可由将军保障,我无后顾之忧矣。我当即刻去千金寺面见杨征,一旦有了结果,便回告与将军。”
说罢,钟敬告辞,出了辕门,向靖远南城门驰去。
在南城门口,钟敬遇到了允和及几名衙卒。
允和见钟敬来了,上前回禀说,李世杰府后院西屋中果然有地道。然而沿地道行了几里之后,却发现地道已被人从另一方向堵死。依据观察,此地道应通往城外东山。或许,另一出口正在杜轩师言及的屋棚之处。
允和原本想去往城西军营将此事禀告,但来时听李府一家仆言,其一大早便看见大将军杨征一行出南门了,由此,允和料想钟敬在军营寻人不见,必折返南城门,于是便在此等候。
钟敬听了,赞许允和几句,便带上他及随行的衙卒出了南城门,一直向东山行进。他想,杨征一定是在千金寺了。
途中,他还要去杜轩师所说的屋棚看看,或许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也未可知。
刚刚行至东山脚下,钟敬一行便遇见了从山上下来的几名衙卒。他们正是去探查屋棚的。
据他们回禀,杜轩师所言的屋棚所在地已经被烧成了赤地,往日的痕迹皆无。不过,他们几人一番挖掘,还是在屋棚原址的地下找到了地道出口。这出口是被匆忙填埋的,并不难寻见。
钟敬听闻找到了地道的另一个出口,立即下令随行的衙员与从山上下来的几人再次返回屋棚原址进行挖掘。
他相信,距离李如珞之死刚刚过去几日,那班施害的黑衣人决没有时间将如此长的地道完全封死,因此,允和在城中一端发现的地道被封,一定封得不牢固,从山上这一端必将很容易破除封堵。
派遣完衙员,钟敬只带着允和一人向千金寺行去。
抵达千金寺后,发现从山门到佛堂,再至后面的禅房,皆布设有岗哨,整个寺院俨然成为了座兵营。
寺中原有的僧人都被赶到了佛殿,一个个席地打坐,仿佛囚徒一般。
钟敬到来,并没有僧人接待,管事的宝应等人也未见。
至于方丈了缘,更是没有露面,似乎这些地位高的僧人都被困在自己的禅房中。
由于允和在侧,各处的哨兵并没有盘问阻拦,二人得以直接来到后院一处禅房,面见杨征。
见面时,杨征正悠然地坐在禅床上,兴意盎然地指挥仆人们布置这间并不算宽敞的禅房。看来,他是要将此间禅房改为自己的议事厅。
钟敬与允和待通报之后,便走进房中,行礼问候。但杨征对两人视若无物,根本不予理睬,只是忙于指挥仆人们劳碌。
等候良久,钟敬看出杨征根本无意接待,遂主动上前说道:“下官不知大将军迁居,有所怠慢,还请大将军宽宥。”
杨征闻言,挥了挥手,示意不必致歉,但目光并未移向钟敬二人。
钟敬见状,只好接着说道:“下官此次与吴将军前来,除向大将军问候之外,还想回禀一下近日发生在靖远城中李世杰府上的变故,其中若干关键事项,还须大将军知悉。”
听到钟敬的这番话,杨征转过脸来,带着鄙夷的冷笑,说道:“什么李世杰?什么变故?钟县令如今颇具百里之侯的气度了,要告知末将何事,敬请开言示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