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九章 鲁班新政,真龙仪典(1 / 2)我来此界开神道首页

对于北方来说,兴平十二年的新年不怎么平静,也不怎么友好,战争的阴霾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

乡野的平民百姓害怕被战乱牵连,家无余粮,而躲在大城中的富人,则是害怕权力洗牌,失去现有的荣华富贵。

只有使用神武年号的楚朝一派祥和安宁,各种庆祝新年的仪典、活动层出不穷,彷佛不受战争影响。

因为前方战线早已推到中原,最近的也是长江以北的徐州。

神庭诸神的行迹融入到凡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时节气、土地五谷、疫病风邪、后代养育……

体制日益完善,仓廪充实,每个楚人都相信未来会过得更好,整个楚朝的气运达至巅峰。

如果不是蛮荒诛魔分去了很多神灵的精力,可以说如今楚国的繁荣还要更盛几倍。

当然,国力的极速增强还与李隆的治政有关,让利于民轻徭薄赋只是一方面,更多还是他的新政。

如原本六部最弱势的工部,权力得到极大加强,工部尚书直接兼领大学士,入阁也是水到渠成。

工部干了什么被如此重视?

其一是下辖鲁班院,研究各项利民强国的实务。

增产肥料,提高粮食亩产三成;水泥,硬化全国官道,极大便利交通;即将量产的灵能飞船,只需钦天监道官充能,或者补入灵石便能实现普通人御空飞行;造船司使用灵木建造的巨型楼船,可惜尚不能投入实战……

李隆以前得知这个世界偏超凡侧后,便放弃了科技发展,可后来他又恍然大悟,超凡科技侧也不是不行。

其二便是以前工部也做的事,但肯定没有大楚力度这么大。

兴修水渠、疏通水道;开挖隧道,修建直达边疆的楚直道,联结各大郡城是基础;勘探各类矿产,特别是灵石矿已投入生产二百三十六座……

如果再给李隆十几二十年积蓄国力,北伐甚至都不用打,对面都只能乖乖投降。

不过即使是现在,大楚四百九十九米的国运天柱也彰显了一切,甚至随时都能更上一层。

只待前线的一场大胜,便能突破数万年以来的人道极盛。

这场万众瞩目的大胜,现在最有可能出现在浩瀚的汪洋大海上,朝廷从各方水域调集舟船的动作没有隐瞒,此乃堂皇王朝的底气。

东海之战关乎天下一统的快慢,关乎在大楚手上能不能保全三十六州,如此重要的大战,李隆当然也坐不住。

在联合舰队于一月二十日南下的消息传来之后,李隆的北伐行营也开始东移。

从下邳城东行,初时走陆路,后面得知第三舰队后勤分舰队路过淮水,于是乘船自淮水东下,一直到淮西城方止。

这里是几乎是和齐国交战的第一线,众多随驾文臣反对,李隆称帝之后虽然也会亲征,但多是居中调度,很少再做如此“危险”的举动。

千金子不坐垂堂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没有继承人,他作为皇帝没有底气反驳很多忠心为国的老臣。

然而在神武元年年末时,皇后诞下了嫡长子,另外又有几个妃嫔怀有身孕,大楚王朝有后的问题是不用担心了。

如此,李隆作为马上皇帝,想去东海之滨观个战也算事?

李隆不仅没有驻跸在海西城池中,反而来到淮河入海口,命人建造瞭望高台。

工部直属的工兵营,仅仅半日就建好了百米高台,并且他们又接着马不停蹄地修建另一座建筑。

瞭望高台不仅高,而且十分宽广,巨石和水泥垒切十分牢固且不用担心垮塌的风险。

在一众近臣的陪伴下,李隆登高瞭望远方的东海,华贵内敛的红木桌上放着一排千里境。

有贴心的侍从上前施法放出一汪水镜,水镜悠然悬浮在旁侧,十分清晰地映照出海上逐渐汇聚的舰船。

然而李隆却是拿起千里境自顾自观察起来,他一边看一边说道:“尔等修行不够,除非你们仙境的监主亲来,否则一旦大战进行到激烈之时,必会被军气破了你这水镜。”

侍从们有些尴尬,却也没有撤掉水镜,他们不是怀疑皇帝的见识,而是看与不看都需要准备,他们可不能省那点法力。

大不了等下大战激烈时,他们飞去前线实地转播战况。

“陛下莫不是见这海滨之景而欢喜,要建一座东海离宫于此?”广陵侯杨隅却是没管即将掀起的大型海战,而是对着淮水边正在兴建的建筑有些疑惑。

彭城国顽抗到底,李隆下令诛灭王室嫡系,只有事先投靠楚国的杨隅一脉得以保全。

这么一看,杨敬开创的福地倒也没有断了香火,因为杨隅的功劳,保留了供奉先祖的权利。

陈尧对杨隅这种识时务的贵族还是很欣赏的,不仅照封其大楚广陵侯,更是作为近臣带在身边,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