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因为北方初定,官道尚未重建完毕,士子进京赶考多有不便。
耽搁了行程,大试已经开始,但任由许多士子在路上,没有赶到京城。”
“三是因为南方士子中举人数一向比北方士子多,北方士子常年战乱,教育多有欠缺。”
“而南方稳定,南方士子有着安稳的环境读书,成绩自然比北方士子更为突出。”
朱元璋听完,点了点头。
继而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眼下三十六名进士全南方人,北方士子定然不满,会引得南北士子对立,激化矛盾。”
“而且,咱的大明,不能只有半壁江山,进士必须南北都有,而且人数还不能比南方的少!”
李锦行闻言,脑海里已有了应对之策,开口道。
“皇上,可重开恩科,专门为北方士子准备。”
“就说因北方初定,官道不通,士子进京赶考极为困难,然朝廷体桖北方考生,特设立恩科北场,全部的北方士子参加。”
“并且由朝廷委派各地官府,给考生发放来返路费,和在京城的住食,如此皇恩浩荡,北方士子定然可安抚。”
“至于如今滞留在京的北方士子,可选择留下参加恩科北场,也可自行返乡。”
“留下的士子由朝廷出钱,供给住食,返乡者,可由户部发给路费。”
“而之前的恩科称为恩科南场,为南方士子恩科。”
“待北场恩科完毕后,南北方士子一同参加殿试,由陛下钦点进士三甲。”
“这样一来,既保全了朝廷威望,又收拢了天下士子的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元璋听着李锦行的话,眼睛也是不由得越来越亮。
直到听完李锦行的全部设想,不禁龙颜大悦。
大笑着说道。
“好!”
“好!”
“好啊!”
“这个法子好,就按你说的做,待奉天殿里的大臣阅卷完毕,即刻让中书省拟旨,下发全国各省!”
“南场恩科,北场恩科,李锦行啊,你这脑袋就是聪明啊!”
李锦行看着朱元璋欣喜的样子,心里也点了点头,这次恩科舞弊偏袒之事,总算过去了。
“那你认为,这北场恩科的总监由谁来担任较为合适?”
朱元璋看着李锦行,眼神平淡,看不出喜乐。
“禀皇上,中书省参政胡惟庸素有才能,听闻陛下曾言,此人乃是忠实之臣,臣以为胡惟庸可担任恩科北场总监一职。”
李锦行却给出了一个朱元璋有些意外的人选。
胡惟庸。
朱元璋看着李锦行,没有说话。
“李锦行啊李锦行,你这个人啊就是聪明的过分了,你越是不想要的咱越是要给你,你越是想要的,咱就越是不给。”
想到这里,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
“咱觉得还有一个比胡惟庸更合适的人选。”
李锦行看着朱元璋神色平静的样子,心里也是不禁暗暗后悔。
“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
果不其然,下一秒朱元璋便开口道。
“咱觉得你李锦行就比胡惟庸合适。”
“你在天下士子里享有贤名,可是有许多士子都将你视为一代大儒,尊称先生呢。”
李锦行听着朱元璋的话,不禁警铃大作。
“皇上,绝无此事,那些都是谣传,臣何德何能,敢称当代大儒,不过是哪些士子妄加揣测,居心不轨。”
如果朱元璋因此怀疑,那他就是真的冤枉了。
在士子中的影响力,有时候是一把保护伞,可有时候也是一张催命符。
不过,显然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对李锦行产生不满。
相反还很高兴。
哪些读书人虽然不说,但是朱元璋知道,好些所谓的大儒瞧不上他这个泥腿子出生的皇帝。
就比如刚刚死去的山东二贤!
宁愿自斩双指,也不肯接受朝廷征召!???.
如今李锦行在士林里享誉盛名,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他要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信号。
那就是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在朝堂,是他朱元璋的左都御史!
而京城,才是天下读书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