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贺扬在中午给陈笛打了电话,开口就说最近自己工地上很忙,没有怎么联系陈笛,问她最近怎么样。陈笛心想,明明每天早上qq上都有问候,明明是自己晚上躲避和他聊天,就有点过意不去,没有三言两语地敷衍他,和他聊了一会儿自己最近的工作。贺扬又说,那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你们怎么过呢?
怎么过呢?陈笛心想,如果换了以前,她和陆绍晖总会找个好的方式度过。陆绍晖是个工作狂,但对于每年的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这些关键的节日,他都看得很重,总要提前规划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实验,把节日的时间预留下来。而陈笛更是看重生活的仪式感,她总会挖空心思地给一家三口找节目:带孩子在上海各个展馆、游乐场所游玩,去外地旅游看风景,回两边的父母家,轮流带着两家父母去某个城市游玩。陈笛总是提前做个假期的设计,她在网上查信息,做攻略,预算花费,陆绍晖大多都由着她开脑洞,顶多把特别不合理的地方做些修改,就愉快地随着她付诸实践。每一次,陈笛的计划做得是否妥当,去的地方是否真如宣传的那么好,住宿的宾馆是否有性价比,预算是否远远超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又解锁了一份快乐,提升了体验值,新增了一大堆照片,绮丽的风景,一家三口的幸福合影,越越的萌照,陈笛的靓照,陆绍晖的丑照。陆绍晖当然不丑,但陈笛就专爱挑他不经意间的傻表情来拍。而每次陆绍晖都全然不在乎,任由陈笛丑化他。
陆绍晖走的第一年,父母说要来上海陪陈笛过中秋,陈笛婉拒了。中秋节只有三天,让他们来回几千里奔波不值得,而陈笛完全没有心思带父母出游,也不忍心把父母关在家里陪她长吁短叹。后来公婆又尝试着问她,是不是方便他们来上海。陈笛不忍拒绝,她知道老两口失去了儿子,心里的哀痛不亚于她自己,或许他们来一趟儿子在上海的家,也是个念想。于是公婆两人加上陈笛和越越在上海一起过了中秋。其实也不算正式过节,家里逝去了挚爱,谁有心情去庆祝一个团圆的节日,只不过四个挚爱他的人凑在一起缅怀、取暖而已。公婆带来了绍兴的梅干菜肉饼和煮好的菱角,陈笛又买了水果,摆放在书房陆绍晖遗像前,又烧了几个菜,就算是团圆,过节了。第二个中秋节,陈笛没有让公婆来上海,她带着越越回了绍兴,第三年中秋,公婆又来了上海,好像成了不需商量的惯例。今年是第四个中秋节,按照这个惯例,今年应该是陈笛母女回绍兴过节。所以她提前一周就买好了票。
“我中秋节回绍兴。带着孩子一起。”陈笛说。
贺扬诧异了,“绍兴?你父母不是在湖城么?”
“不是我父母,我回公婆家。我公婆是绍兴人。”
“公婆?”贺扬逐渐反应过来了,“对,你还有公婆。”
“是呀,我有公婆。”陈笛悠悠地说:“绍晖走了,他的父母还在,都七十岁了,我趁过节回去一趟,看看他们,孩子也见见爷爷奶奶。”
“绍晖?”贺扬抓的重点却是陈笛第一次向他提及的名字,问道:“你老公叫绍晖么?”
陈笛说:“对,绍晖,他姓陆,陆地的陆,绍兴的绍,晨晖的晖。”
“他家在绍兴,出生在早晨,所以叫做绍晖?”
“没错。他出生在早晨,68年的5月5日。”陈笛说。不知道今天为什么竟然主动向贺扬输出有关陆绍晖的信息。
“68年,那和我是一年的,比我大一点,我是12月27日,正好比我大半岁,是吧?那也是87级的么?”
陈笛说:“不是,他是86级的,正好比我高三级,我考上硕士的时候,他正好考上博士,我们新生联欢会上认识的。”
“这样啊,他比我厉害多了,比我高一届,又是博士,我,唉,我是本科毕业,前两年勉强上了在职研究生,拿了个硕士文凭。”
陈笛听得出贺扬有点酸,她心里也知道,在这方面,贺扬是远不及陆绍晖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又不想拿他们做比较,也不太愿意让贺扬处于劣势,就说了一句:“你,也厉害,他都不在了,你还活着。”
“嗯?”贺扬简直不能相信陈笛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顿时握着手机呆住了。
“欧,不,我也不是那个意思。”自知不慎失言,陈笛也是又急又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