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三世,更是比历史上加大了身边的安全防护手段,提拔和重用了一些能力出众的中小贵族军官,花巨资培养了数万忠诚度较高的禁卫军。
但政府高层的总体不配合,让他的富国、强兵计划屡屡受挫。而他要求政府的改善民生、增加工人休息时间、改善工人住房、医疗等措施。
也被政府高层官员和地方官员以财政困难、尊重自由经商等各种理由搪塞了过去,政令往往出不了亚历山大三世所在的行宫,在地方上更是寸步难行。
而亚历山大三世严令政府,严厉打击违法自由资本主义者等措施,也被政府官员不当一回事。反而背后造谣生事,在国民心中,将他塑造成了暴君的形象,让他极度失落,习惯用酒精麻醉自己。
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意志帝国产生反感。
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德意志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俄罗斯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
历史上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期间,因内外部未发生过大的战争,可谓是俄罗斯工业化的黄金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社会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仅能吃饱饭,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
美、日两国这一击可谓选择的时机正好,同时打在了俄国的要害。亚历山大三世在俄国贵族圈内既没有足够的威信,在政府中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在国民心中更是个花瓶、甚至暴君般要推翻的存在。
亚历山大三世知道,国内大多数贵族,现在包括他的弟弟对他都没有太多的好感。毕竟理念问题是长期养成的,沙皇什么时候需考虑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了,只要战刀够锋利就可以了。
所以本应成为远东地区总督的弟弟,被他压在了首都圣彼得堡,而是让皇太子尼古拉兼任了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大区和总督区的总督,皇太子身边的卫队更是超额配备。
皇太子尼古拉在日本遇刺后,亚历山大三世利用这个借口,将皇太子身边的卫士全部抓了起来,严刑拷问。
受不住刑的,交代出一些敏感问题,害的俄国不少大家族被连累,被愤怒的沙皇直接派兵拘捕,杀的血流成河,在俄国内部差点引发部分地方暴乱。
但俄国政府的财政紧张问题却暂时解决了,沙皇也有了大量的资金来养活这些高薪禁卫军,否则单靠政府每年那点拨款,连保证自身安全都很难做到啊。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圣彼得堡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当得知美、日两国真的进攻俄国远东时,火气就上来了,不顾已经喝的醉醺醺的样子,召集大臣们来出谋划策。
可想而知,那些俄国大臣们的不容易,毕竟沙皇不是在圣彼得堡,而是在圣彼得堡郊外的沙皇村,大家碰次头容易吗?大家的办公地点选择哪里呢?
美、日两国进攻前,俄国的大臣们信誓旦旦分析,日本军队的目标肯定是朝鲜和大清帝国,只要俄国军队不主动去进攻,日本根本不敢来找强大的俄国麻烦。
可哪想到,小日本就这么出人意料,战书当天下午给了俄国政府,晚上就直接开战了。把俄国的大臣们弄傻了,甚至没来得及向沙皇汇报这事。
这时想调兵增援明显来不及了,等后方把物资准备好,部队到达前线,冬天估计都快来了,前线估计也早崩溃了。
现在,即使俄国沙皇为了家族的统治地位考虑,也必需对美、日动武了。但羸弱的国家经济,毫无准备的战备工作,遥远、漫长、糟糕的运输线,所以不止沙皇犯愁,下面的大臣们也犯愁啊。
但不派兵,也是不可能的,打败仗无所谓,但要是打都不敢打,政府被百姓推翻那是必然的。沙皇也有了更多制约他们的手段,明显不符合他们这些大贵族、大资本家的利益啊。
本来按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意思,俄国是应该交好奥匈帝国的,两国经济等能更好的互补,对提升两国的综合实力都有着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对于技术落后的俄国。
可这明显不符合他们这些大贵族的利益啊,他们的主要利益点在法国。法国人的贷款、法国人的红包。所以沙皇的意志始终无法得到执行,甚至俄、奥两国关系更加疏远了。
现在俄国政府高层想出兵,对不起,你的步枪和弹药都不足,更别提什么大炮、机枪等了,难道都让英勇的俄国士兵用刺刀去解决战斗。
后勤储备方面更是一塌糊涂,前线的物资、军粮供应等一直都是被大贵族、各级军官们苛刻、盘剥的。
俄国政府高层要想打平这场战争,需要完成在远东地区的扩军准备的话。需要两点,第一点是建立一套能够支持大军行动的后勤保障体系,第二就是增加大量的新装备和弹药等。
毕竟奥匈帝国军队当初如何收拾奥斯曼帝国和法国精锐的,俄国军方和政府高层还是获得了大部分详细情报的。
可俄国自身的军事工业,现在远远落后于奥匈帝国,而在急需扩充实力阶段,俄国人又拿不出足够的金钱来发展军工业,那么现在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法去买,大量的订购先进军火。
首选毫无疑问是法国,法国人的回扣一向令大家满意。可法国正处于和平时期,军工产能有限。
加上去年面对奥匈帝国的惨败,大量武器装备损失殆尽,自身的武器装备都要一段时间补充、完善,哪有多余的卖给俄国。
而且如果向法国人购买武器的话,对于国家来讲成本也比较高,(同样的炮弹,比克虏伯生产的至少要贵三分之一以上)。
一般除了作为拿法国贷款而必须购买的份额之外,俄国政府内部大多数人也不想多给法国人一个卢布的利润。
毕竟俄军内部的正直人还是有的,太过明显的贪腐行为,聪明人是不会去干的。更不能轻易把刀送到沙皇陛下手里,否则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了。
美国、英国就别提了,那是有巨大矛盾的国家,也不可能向俄国提供所谓的先进装备、弹药的。
那就剩下德、奥、西班牙了,但他们作为英国的盟友也不可能明着卖装备、弹药等给俄国的,会引发英国的愤怒,毕竟说不准哪天俄国人的枪口就对过来了。
这时,俄国政府高层才感觉到了孤单,哪怕手里有着大额的资金,竟很难购置到满意的军事装备。
幸好,欧洲的中、小国家还是不少的,有些国家的工业也很发达,但在和平年代军工产能同样很低,比如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
但意大利的武器装备甚至比法国的还贵,质量也让俄国军方瞧不上,弹药又与俄国的制式装备不通用,所以也就基本排除在外了。
最后俄国高层发现,最理想的小国竟是巴伐利亚,巴伐利亚虽是德意志联邦的一员,但独立性非常大,他的武器装备体系也是单独的,反而更贴近奥匈帝国,步枪更与俄国的枪支、弹药口径一致。
而且巴伐利亚的常备军有近十万人,他们的武器拿过来就能用,弹药也是现成的足量的,迫击炮数量也不少,这种简单、实用、投射量大的火炮显然很适合俄国军队。
不但骑兵部队可以装备,步兵部队同样要装备这种可以方便生产的武器。加上迫击炮炮弹的生产同样简单,非常适合俄国的国情。
巴伐利亚军中,不止有各种口径的现成大炮,机枪也不少,直接接手过来,也就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武器保障。
反正你巴伐利亚现在在和平年代,自己慢慢生产补充就是了,又不用着急,有钱赚,不赚那不是傻吗?
俄国的特使跟巴伐利亚国王一说,巴伐利亚国王有些意动,但价格方面没有让步,按照新装备的市场价格,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巴伐利亚军团装备的军火直接分批收回,打包运往俄国。
同时启运的,还有战备仓库和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所有枪支弹药和巴伐利亚所能筹集到的各种车辆等等。
俄国方面,加上这批军火装备,凑够了25万大军征战的基本需求,增援部队和物资等开始分批向远东地区增援而去。
巴伐利亚王国在这次军火贸易中,收获不小,何况俄国还下了大笔的药品、枪支、大炮、弹药、汽车、卡车等订单,很是够他们加班加点的忙活好几个月了。
当然,他们巴伐利亚当初报的药品、弹药总生产量的一部分,得从奥匈帝国进口,他们赚个不小的差价,否则单靠巴伐利亚生产,生产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巴伐利亚高层相信,凭借着两家的亲密友好关系,大家共同发财,奥匈帝国方面是肯定会同意的。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包括英国高层都希望让三国火拼的更激烈一些,打的时间更长一些,死的人多一些。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原因,他们真不介意提供大量的军火、物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