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汤老师的开导(1 / 2)当医药代表的日子首页

午休之后,李越又去了一附院的儿科病房。其实他此前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每次一到儿科门诊或者病房,听到里面传来“呜呜哇哇”的哭声,李越居然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

陈主任和科里的几位老专家跟李越的好几位老师认识,因此对他很是关照,更多的是关怀。

但李越今天过来,主要是想拜见一位他应该叫老师的前辈:汤洁如教授。前几次来都不凑巧,汤教授要么去BJ出差了、要么就是去别的地方参加学术会议了,没见着。

李越在原单位的时候,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在前后几届的年轻人当中,算是比较爱学习的一个。

当时校刊编辑部主任是王明强老师,他和他的夫人、妇产科主任袁佩光老师都是琼岛医学院62级的校友,比李越早了24级,是正儿八经老师前辈。

王主任见李越常来看书,偶尔过来跟他聊两句,问了一些母校的情况,说起一些共同认识的人。

有一次,他给李越拿来几本外文期刊,让他抽时间看看。这些都是国际上比较新的论文、综述或报道,在90年代初,这些期刊还是了解学术进展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王主任让李越看完后找几篇自己感兴趣、容易上手的文章试着翻译一下。

李越拿到的一份期刊上,正好有一篇他当时很感兴趣的文章:慎用抗菌素。其主要内容正是当时医疗界比较关心的话题:抗菌素使用超范围、超量,或者使用的抗菌素过于高级,造成临床上细菌耐药的现象比逐年增多,有人甚至提出了“超级细菌”的概念,担心将来有可能会出现某种细菌感染、现有抗菌素全都无效的担忧。

于是李越试着翻译了一下这篇文章,由于学术文章都比较枯燥,不仅语法跟公共英语不一样,而且有很多专业名词,其中有一些专有名词连图书馆的英文字典都查不到,所以第一篇很是费了一点脑筋和功夫的。

文章翻译好以后,王主任帮他做了一些矫正和润色,然后寄给了《国外医学儿科分册》,两周后居然收到通知,发表了。编辑部还给他寄了两份刊登了文章的期刊,李越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就是汤洁如教授。

有了经验也就有了兴趣。后来李越又在王主任的指导帮助下翻译了几篇文章,陆续发表在《国外医学儿科分册》上。其中有三篇的责任编辑也都是汤教授。

现在到了广州,李越想着怎么也应该来见一面,当面说声谢谢。为此他还特意请陈曦帮忙参谋,买一件合适的礼物。陈曦问明了情况,又跟李越一起在门诊大厅的专家栏里看了一下汤教授的照片,最终帮他挑选了一条纱巾。

汤教授今天在病房,上午是主任查房,下午没什么事,这会儿正在办公室看稿子。李越轻轻地敲了敲门,听到里面传来“请进”的声音,便推门走了进去。

汤教授抬头看了看李越,不认识,略带疑惑地问了声:“你是……什么事?”李越先规规矩矩地鞠了个躬,然后才说:“我叫李越,是昌阳卫生学校的儿科老师。”

“李越……昌阳……嗯,我想起来了,你翻译的几篇文章在《国外医学》上发表过。”

“是的,我来就是想见见您,叫您一声老师,当面说一声谢谢。”李越又鞠了一躬,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纱巾。

汤教授急忙推辞,连说不敢当,李越赶紧说:“您是儿科的前辈,本来就是老师,还帮我修改过文章,就更是老师了……这个是我在北京路步行街小店里买的,一点心意,您不嫌弃就好。”

汤教授才接过来,放在一边,请李越坐下,拿了个一次性杯子给他接了一杯白开水。两个人聊了一会儿,汤教授问起李越来广州市出差、还是开会,李越也没有隐瞒,就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跟她说了。

汤教授听了,先是沉默了几秒钟,感慨了一阵,然后思索着问到:“我的印象里,你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慎用抗菌素’?”

“是的,谢谢您还记得,那是1993年,我翻译和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印象很深刻,一辈子也忘不了。”李越说的是真话。

“嗯,这在当时是一个热门话题,国内使用抗菌素正在升级换代,大家都争着用更新、更先进的药,简直是争先恐后,那篇文章里提出的担忧不无道理,也很有警示作用的。”汤教授像是在回忆当年的事情,又像是在表达她很久以来的想法,“而且现在抗菌素的滥用问题依然突出,由此造成的医疗负担加重、和引发的耐药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啊。”

汤教授说的是一个事实,抗菌素滥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临床医生的问题,也有抗菌素生产厂商的问题。李越刚毕业的时候还常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这些基础药,现在动不动一上来就是先锋霉素,而且两种抗菌素联用的现象也很普遍。

李越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其实,这几年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抗菌素到底该怎么用?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从基础抗菌素开始用的,但是后来在一次早交班的晨会上,主任批评了我。

他告诉我对于有明确感染指征的住院患儿,比如支气管炎、肺炎、脑膜炎、胸膜炎等患者,要联用抗革兰氏阳性菌和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同时加上一组抗病毒药,这是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