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稷山之战(4k)(2 / 2)晋庭汉裔首页

血水很快就在人墙下滴落,而后汇聚成一道道潜流,在还未枯黄的草地里渗透到土壤中。

场面很快变得混乱,刘羡很清晰地可以看到,自己部下所组成的人墙,正在厮杀中不断地扭曲,撕裂,而后扩大。他带着自己的数十名从骑在战场上来回支援,看哪里出现劣势,他就快速地奔走过去,短暂地打退叛军的冲锋,帮助部下重整阵线,如此循环往复。

很快,地上就开始堆砌尸体,一具、两具,转眼到数十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毫不动摇地来到了上百具……

总体来说,晋军还是占据上风的。毕竟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装备上,晋军对叛军都呈现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叛军往往要用三四条性命,才能换得晋军一条性命。

虽然叛军的人数远较晋军要多,但是这样持续下去,叛军的士气必然会先一步垮塌。

可即使如此,刘羡在这场战事中还是感到了一些疲惫。

这不是他畏惧战争,事实上,自从十五岁第一次杀人以来,到今年二十四岁,刘羡的手下已有三十余条性命。他在战场上,常常感到自己如鱼得水,似乎自己天生就属于战争。

但这样呆板的战事,他还从未打过。

越是托付性命的大事,越是需要人绞尽脑汁地动用智慧,可现在这个场面,却让刘羡感到由衷地感到无奈与郁闷。没有规划,没有计策,竟这么直白地领着人在一片平地上捉对厮杀。

孙秀确实是不懂打仗,若自己是主帅,肯定会把重骑兵放在两翼,等到叛军进攻的时候,就用骑兵在两翼进行包抄,绕后突袭,敌方只有轻骑和步卒,根本挡不住冲击,若是直接凿个对穿,眼下恐怕就大局已定了。

而孙秀却把骑兵放在中军,这很好理解,孙秀是为了自己有安全感。可实际上,真打起来的话,中军的骑兵如果不率先冲锋,左右都是人挤人,哪里有发挥自己机动性优势的空间呢?完全是一步废棋。

可考虑到李含、北宫纯等人的私议,刘羡也不由得暗叹,这就是上下不和带来的坏处,明明知道有人做了错的决策,也不站出来进行纠正。但大家既然都决定给孙秀脸色看,自己也不好不合群。

只是一时的上下不和,带来的却是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刘羡看着眼前正浴血拼杀的士卒,还有脚下越来越多的尸体,心中暗想,如果张轨还在担任主帅的话,这一战恐怕都已经打完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太阳渐渐西移,眼前交战的双方也渐渐感到了疲惫,相互搏杀的烈度也开始迅速降低。刘羡见状,令后面的士卒趁机换上,让前列的士卒们都后方微微喘息休息,并吃些干粮补充体能。

到了这个时候,麾下的将领也不禁对刘羡开始抱怨,就连平日一向沉默寡言的李盛,也忍不住踢了一脚尘土,说道:“主帅无能啊!这是打得什么呆仗?明知道对方人多,也要和对面这样硬拼吗?”

这些话令刘羡心中吃了一惊。他回头打量士卒,发现大家也都露出忿忿不平的神色,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临阵换将比自己预想的危害还要大。

不只是高层将领,就连中层军官和底层士卒都怀有不满。若是仗打得顺还不好,此时一旦陷入僵持,士卒的怨气很快就朝着主将发泄过来了。

这样看来,自己对己方的士气也有高估,这战并不一定取胜。

刘羡连忙安慰众人道:“再忍忍吧,再过一阵,估计匈奴人也受不了了,他们就退了,我们回营好好休整一番,明日再战。”

可这么说着的时候,刘羡在心中也在问自己:匈奴人真的受不了吗?

按理来说,如果是继续这样兵对兵,将对将的打下去,确实是会受不了的。可敌人并不是木头人,刘羡不相信,对方在这种绝境下,会毫无应对地打这么一场毫无前途的仗。

何况,这次合战还是对方主动发起的。占据主动权的一方,总不会是毫无准备的。

想到这里,一种警惕感从刘羡心底油然而生,他再次拍马到阵线前列,打探那些还在与己方拉扯的叛军。

厮杀了这么久,稷山上可谓是尸首成堆,血迹斑斑,充斥着浓烈的血腥味。那些还在前列的匈奴人们,眼中多半已没有了杀气,反而有很多畏惧的色彩。而他们进攻的密度也远不如之前密集,反而变得稀疏松散,似乎既想要离开,但又有什么任务在身上,只能硬盯在这里。

对方的攻势是怎样的?刘羡举目眺望,想要从中探知一二,可除去眼前的这片战场外,他最多也就能看见不远处白允部的情形,与自己相仿。再远的地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战斗仍然在继续,到处都是喊杀声,将这片战场覆盖住了,可刘羡感受得到,这里面应该有什么奥妙和玄机自己还没有看透。

他开始把自己换成敌军统帅来设想:如果自己是叛军,在得知晋军来进攻后,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呢?有什么火中取栗扭转战局的办法呢?

刘羡这么思索着,心想,实在很难啊!虽然有人数优势,可实际上,人数优势仅在双方水平相近的时候才能发挥。眼下的匈奴人连包抄后路都不敢,他们能怎么办?去吓孙秀么?

可想到这里,一道灵光从脑海中闪过,令他豁然开朗,同时又感到有些啼笑皆非,他觉得这确实是个办法,又觉得非常离奇,忍不住心底暗道,就算对方得知了己方换将,中军有张方、李矩在,孙秀还不至于顶不住吧。

答案在两刻钟后揭晓了。

征西军司主帅,赵王长史孙秀,在中军顶不住匈奴人的进攻压力,直接弃军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