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章 掺杂(1 / 2)南山村1980首页

俩人回到电研所的简易办公房,科研人员再次癫狂了起来。

这才距上次李大国提出科研成果转换的奖励多久,一项堪比印钞机的产线就要投产了。

所有人都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于是,又一次的成果申报热潮又开始了。

两天的时间,夏培晓的办公桌上再次堆满了一尺高的成果转化申报材料。

与上次不同,这次的成果,大部分是关于晶圆和半导体的。

有电视机频道切换集成电路设计、温度感应集成电路设计、红外线感应集成电路设计等等。

这次大家都学乖了,一个个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能借助晶圆和集成电路快速变现的成果。

夏培晓看了很伤脑筋,这些人一个个的不务正业,放着高精尖的研究不干,非要做这种将传统的晶体管转化为集成电路的低端设计。

李大国看了却是乐此不疲。

这些集成电路的设计不难,但每一项都卓有成效,或多或少的都能改善当前的家用电器的性能或者功能。

尤其是那个红外线感应的集成电路,这玩意儿稍微改进一下不就是刘剑锋一直渴求的侦查望远镜的核心技术吗,再改进一下还能是电视机的遥控器,还可以改成卫星的遥感技术,简直是造福人类的神器。

“看来蚀刻产线也得抓紧上马了。”

李大国看着这么多的设计成果心里乐开了花,不过再多的成果没有蚀刻技术照样白搭,因为没有它便无法进行芯片的生产。

“黄教授已经在和汤定远他们在研究了,你可以去看看有没有问题。”

夏培晓戴着老花镜从旁提醒。

“对,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了。”

李大国说完便一溜烟的跑去汤定远之前申请的蚀刻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内,汤定远正站在一架木梯上,对着一张图纸进行拍照。

拍照的相机可不是普通相机,而是专门从倭国进口回来的大型专业单反相机,其胶卷也是特殊定制的尺寸,一盒胶卷500块夏币,只能拍摄24张底片。

至于相机的造价,更是高的离谱,镜头加机身,干了李大国整整30万夏币,这也是前段时间让他致贫的原因之一。

搞科研太特么烧钱了。

“汤工,有啥进展没?”

见一屋子的人都在忙碌,李大国没好意思直接打扰,而是驻足观望了一段时间,直到汤定远拍好了一组图纸下来,他这才上前打招呼。

“要说这拍照技术还得看小日子的,比之前我们用的老海鸥强太多了,有了这套设备,我保证,咱这次的蚀刻工艺可以提到10微米以内。”

汤定远信誓旦旦的保证,很显然,他对这套图纸拍摄的设备非常之满意。

晶圆蚀刻,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图纸的缩影。

将绘制好的图纸,通过拍照的方式,将其缩小到一张底片上,这叫做初缩,或者叫做粗缩。

有了底片,再通过特殊的透镜,将底片的影像二次缩小到晶圆上,这一过程叫做精缩。

经过两次缩小,可以将一米见方的图纸,缩小为火柴盒大小。

当然,这只是制造芯片的第一步。

缩影之后,下一个工艺便是蚀刻了。

蚀刻是将晶圆之上均匀涂抹一层自制的蚀刻胶,这种胶经过特殊的光线照射可以形成化学反应,类似底片的显影过程。

被光线照射的蚀刻胶,会被反应掉,露出下面的二氧化硅保护膜,之后再将其放在特殊药水中浸泡,二氧化硅再被反应,就会形成一个个的硅晶体管。

有了硅晶体管还不够,还需要通过特殊的工艺,在晶体管中掺入磷或硼,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微型二极管或者三极管。

而之前夏培晓看到过的黄玲怡所写的论文,就是用于向硅晶体管中掺入磷或硼的掺杂工艺。

也是今天汤定远和黄玲怡要实验的内容。

如果能顺利掺杂,那整个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就算初步齐活儿了。

这之后,还需要在晶圆之上镀铜,然后再蚀刻制造晶体管的连接电路,其过程就是缩影、蚀刻的重复,并没有更多的技术难关。

一张六寸晶圆,可以蚀刻出15块儿火柴盒大小的集成电路,然后再经过切割,封装、质检就能形成成品来发售。

目前夏国市面上常见的集成电路模块,晶体管数量一般在10到50个不等,单颗售价大概在35至100元不等。

也就是说一片六寸晶圆,如果切割出的芯片合格率在六成左右的话,其芯片的售价可以高达350元至1000元。足足能翻六到十八倍。

而李大国刚看到的那些所谓的低端成果,每项成果的集成电路至少在五十个,多的甚至还有过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