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让曹操一顿怼,终于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他依旧不想跑,老曹虽已经给他说的很清楚了,不过这小子现在还有点傲气,不就是质疑吗?我再写一篇出来,然后就去永安宫窝着老实做陪读,还就不信了真有人敢跑去堵永安宫的门?
简单的来说就是不服气,同时也还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后续的连锁反应并不只是质疑那么简单,曹昂想不到是因为他还小,远没有见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老曹倒是经历过这种事,但是这会儿没来得及细想,还没有意识到。
挣脱出曹操的手掌,自顾自的跑回书房内,伏案就书。
老曹跟着过去,入眼就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看的老曹一脸惊疑,莫非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顷刻之间,悬腕千言。又抄了一篇出来,文辞对比前赋虽然略显不如,但是胜在真情实意。
写完之后,曹昂转头的望向曹操,表情里说不出的自得。
曹操脸色阴晴不定的说了句:“竖子,竟也可?”
算是强行挽尊,这样的文章曹操自问作不出来。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有此一文,倒是不用跑了。不过自今日之后就不要再写了,好好跟着你老师读书吧!”
算是对曹昂的认可,只是依旧觉得年少成名不是什么好事。要求曹昂要多加学习,免得肚子里没货,将来被人笑话。
“阿父放心!我自会勤学不缀,刻苦钻研。”曹昂也是拍着胸口保证。
连着两篇,脑子里已经没有多少合适的存货了。
“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曹操拿起纸,临走前问了一句。
“就叫谏上十思书!”
“我打算找人署名,这样的名声我还是怕你担不住!”
“阿父!我这只是闲时之作,你找人署名倒是没什么,不过那样不就成了劝谏了吗?这不是逼着皇帝针对我吗?”曹昂反对道。
“有此一文,应对他人的质疑就足够了,没有必要真搞成劝谏!”
曹操一想也对,只要能接住由《阿房宫赋》引起的质疑就好,至于劝谏皇帝的事情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
然后洛阳城里不知何时就流传出了一篇赋,最开始扩散的就是太学。
紧接着就引起了传抄的风潮,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引为趣谈。
士人之间聚会大多都在讨论《阿房宫赋》,尤其是结尾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再联想到当今天子的所作所为以后,更是引人深思。而作为作者的曹昂自然也收获了偌大名声。有些激进份子甚至将他与王符齐名,因为觉得两人的文章有些相似之处,全都观点鲜明,文辞犀利。而且读起来也都酣畅淋漓,没有诘屈聱牙的故作高深。
然后事情在赵忠的刻意引导之下,话题就渐渐从文章本身转移到了曹昂这个人身上。
“我听说这个曹昂曹子脩还不满十岁?”
都不用赵忠安排,旁人一听说曹昂的年龄,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质疑。
也没有一上来就怀疑文章不是曹昂写的,只是从他的年龄入手。
“是啊,是啊!尚未及冠就有如此文才,将来成就不可限量啊!”
说的人有心,听的人无意,完全没有领会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