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郑玄也没有深究,只是从身侧的书简堆最上面取下一卷,递给柳毅道:“从此去十里亭还有一段时间,你且看看此卷。”
闻言柳毅只好讪讪接过,心中不禁感谢瑛儿,不然现在可是睁眼瞎了。打开书简,只见上面写着“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导致神气,祈福丰年。清庙祭祀,追往孝敬,养老辟雍,示人礼化,皆帝者之大业,祖宗所祗奉也。……二事:臣闻国之将兴,至言数闻,内知己政,外见民情。是故先帝虽有圣明之姿,而犹广求得失。又因灾异,援引幽隐,重贤良、方正、敦朴、有道之选,危言极谏,不绝于朝。陛下亲政以来,频年灾异,而未闻特举博选之旨。诚当思省述修旧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传》“政悖德隐”之言。”
文字不多,不一会儿柳毅便看完了,心想郑玄说不定会考教自己,于是皱着眉头一字一字的思索其中涵义。
郑玄见柳毅眉头微皱,心中略感欣慰,又过了片刻,才开口问道:“柳毅,你有何感想?”
柳毅斟酌了一下,开口道:“前面一段关于祭祀的内容,我不是很懂。后半部分关于听别人建议的话,我觉得十分在理。”
“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郑玄右手捋了一下胡须,赞赏道:“你详细说说。”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作为上位者应该鼓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不应该使之成为冲突的诱因。因为古今成大事者必有容人之雅量,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能集思广益、兼容并蓄,注重沟通与合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往往会受蒙蔽,做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做事之前要虚心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周全。”柳毅补充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柳毅你总结的很好。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郑玄听的频频点头,“有这份见识,你之前应该有一位很好的老师。”一旁的蔡炎也露出欣赏的眼光。
“老爷,我们到了。”这时,马车突然停了下来,赶车的马夫也适时提醒众人。
“柳毅,今后每日散课后你可到我书房读书。”郑玄赞许的对柳毅点点头,随即在蔡炎的搀扶下走下马车,丝毫没有注意到跟在其身后的柳毅此时一脸愁容。他是万万没想到到了古代还是会被逼着读书。
跟着郑玄来到十里亭,亭中已有数人等候,相互见礼后,众人便将郑玄围在中间闲聊,柳毅则乐得清闲,远离人群,走到亭外看起了风景。
不多时,刘晔、刘稚也来到了十里亭。不过,此时亭内已来了不少人物,刘晔只和柳毅眼神打了一个招呼,便被其他人唤着。倒是刘稚跑过来和柳毅问了声好,还在返回其父王身边之后,用手指了指柳毅,应该是在向他父王介绍。
众人聚齐没多久,柳毅就看见东北方天地交界之处一片片白色的纸钱被人抛上天空,一队人马穿着麻衣素服从远处慢慢走来,是赵太守的送灵队伍到了。
于是众人便簇拥着中山王刘畅、郑玄以及中山国相张纯三人迎了上去。
这场送行的主角并不是柳毅,因此柳毅也只是跟着众人对着赵太守父母妻儿的灵柩行了一礼,但赵太守带来的一个消息,却使得现场众人紧张起来。原来赵太守从辽西郡这一路走来,路上遇到不少流民,皆是鲜卑入寇,家园损破所致,他提醒中山王刘畅及中山国相张纯,定州城作为中山国的首府,囤积有大量粮食、军械,流民以及鲜卑主力均极有可能聚集而来,希望他们早日做好准备,以防流民闹事、鲜卑攻城。
柳毅本来以为黄巾起义还没有开始,乱世还有很久才会到来,没曾想第一场战争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不由得感到浑身战栗,在紧张之余又夹杂着一丝激动和一丝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