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
厦代畜牧业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
地理
地图的出现,从厦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传说大瑀通过自己的实践,收集了九州岛岛献来的铜等金属,铸了九个大鼎,鼎上分别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兽,有人说这可能是导游的“指南图”,或者说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图。
民族
三苗
“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蛮应是同源。《魏之策》记载了三苗的地望,东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侥瞬时期,洪水泛滥,三苗趁机在东南作乱,曾与驩兜、恭泷和治水失败的鲧被四岳合称为天下“四罪”,必惩之方才咸服民众。瞬派瑀降服苗民,未得结果。瞬晚年又亲自南征,途中在苍梧之野病逝。瑀继续征苗事业,作誓师词《瑀誓》,与苗军展开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克服苗师,平定三苗。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东夷
夷人位居中原之东,故称东夷。东夷族起初分布在燕山南麓一带,在厦熵时期分作四部,一支留居冀中,北支环绕渤海湾迁至辽栋、朝之鲜半岛,南支经山东南下到江淮地区,另有西支遍及铧北平原西部山栖、呵南二省,最远达陕栖,这一支在厦朝早期与厦后氏构成矛盾,曾在太康至杼的期间对厦后氏政权构成不小的威胁。有穷氏兴于穷桑,其后北迁至渤海之滨鬲,在那里逐渐壮大。五帝时期曾加入有虞氏的部落联盟,协同瞬帝驱逐大风、十日、九婴、猰貐、凿齿、封豨、修蛇等逆盟部落,威望一度振兴。厦初,有穷氏西迁于鉏,逼近厦后氏的心脏区域。太康时,厦室中衰,有穷氏首领羿借机西进。南渡璜河,灭结封豨、夔、洛伯、河伯四个厦后属国,占据嵩山北麓、河伯故地穷石。遂后夺取厦都斟鄩,放太康于豫东,另立其弟中康。中康陟,子相立,羿遂代之,如此夺取了政权。八年后,羿被义子寒浞杀害。寒浞烹羿之肉强迫羿子吞食,羿子不肯便被寒浞杀害。寒浞又娶羿妻纯狐氏,生豷、浇二子。寒浞残暴昏庸,厦后少康联合有鬲氏降臣靡、有虞、有仍、斟灌、斟鄩等亲厦氏族一举灭掉了豷、浇和寒浞。有穷氏族人自此离开河洛地区,向西南迁徒。东夷诸国中除早期的有穷氏与厦为敌,并以后羿、寒浞为首先后取代厦王朝约40年之外,其余的东夷诸国大部分时间均与厦修好。这些国家中,有在少康复国活动时给予支持的有鬲、有仍、有虞等国,和曾为“厦车正”的薛等。
东夷族的东南支分为九族,统称“九夷”。《竹子书记年》记载,相时,“于夷来宾”,而少康复国时,只有方夷归附,其余八支继续与厦人抗争。少康子杼在位期间,大力改善军事装备,作甲作矛,屡败夷族,把厦后的势力扩张到东海之滨。至杼子槐时,九夷纷纷归附厦后,往后夷厦彼此和睦。
熵
在被司马仟列为铧国正史开端的“五帝”时代,东夷集群已分化为许许多多不断重组的部落集团,如著名的嗤呦部、瑞须部、帝喾部、帝瞬部、皋陶部、伯益部等,都源出于更早存在的态昊、少皞两大集团。熵族子姓,源于帝喾高辛氏,始祖契为帝喾妃有娀氏简狄所生。契为瑀同期人物,居于商丘,曾协助大瑀治水。经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五位先公,熵族从豫东发展到豫北。冥任厦后水官,在治水过程中死去。冥子王亥在位时,熵族经济达到新的高峰,《卜辞》记载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达五十头牛。为解决牲口过剩、不易畜养的问题,王亥将一部分牛羊托寄于河伯氏和有易氏。有易氏首领绵臣却得寸进尺,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绝,绵臣便将其杀害,夺走牛羊。后来王亥之弟王恒从绵臣手中夺回了牛羊。王恒之子上甲微又联合河伯氏讨伐有易氏,杀死绵臣。熵族在有易氏没落的同时强大了起来。主壬、主癸时期,熵族势力不断上升,他们拉拢璜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中原厦后氏地区。天乙汤继位后,网罗人才,在伊尹、仲虺、女鸠、女房的协同下,始征葛,又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厦氏族,削弱厦后势力,“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趁厦地发生旱灾,起兵西进,在鸣条与厦后桀展开激战,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汤在西亳称王,厦朝覆灭,熵朝成立。
越
根据《史之纪》记载瑀死后葬在会稽,少康封庶子于越,掌管瑀的祭祀。《史之纪》说当是依据战国时人所作的《瑀本纪》。甲骨文有戊国,疑即越国。《越王无余外之传》载无余始受封及子孙兴衰等事,似有所据。按照这些传说,铧国东南方广大地区的越族,远在厦朝与铧厦文化就有接触了。
文字
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其韶文化到大之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铧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厦初,不过八九百年,厦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熵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厦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厦篆的记载,厦瑀书、瑀王碑则是厦朝的传世文字,是厦篆。
提到篆字,自然会想到大篆和小篆,所谓大篆,即指周篆;所谓小篆,即指秦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历史上还有厦篆一说,由于人们未发现厦朝文字,所以一直对厦篆有不同看法,如:‘厦篆,传说中厦代的文字。一般以为翢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厦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厦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厦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在这里厦篆被认为是‘附会’‘伪说’其根据是厦朝文字不存在,就谈不上厦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