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长篇小说)袁竹著第五十四章(1 / 2)大唐诗祖陈子昂首页

自陈子昂踏足东都洛阳的繁华之地,他的命运便如同春日里破冰而出的嫩芽,迅速而坚韧地生长。昔日巴蜀之地的微贱之子,如今已是朝堂之上,尚书省右拾遗的一员,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他才华与品德被朝廷高度认可的象征。

右拾遗之职,虽品秩不高,却承载着厚重的责任与使命。陈子昂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他每日身着朝服,步入尚书省,心中满是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他明白,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成为影响国策、触动民心的力量。

于是,陈子昂以笔为剑,锋芒毕露,他撰写的奏章,字字珠玑,句句切中时弊。无论是对于朝政的疏漏,还是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切,他都毫不避讳,直言不讳。他的文章,如同锋利的匕首,刺破了虚伪的伪装,揭露了隐藏的弊端,让朝堂之上,清风徐来,正气凛然。

在廷议之上,陈子昂更是勇于发声,他的声音,虽不洪亮,却字字有力,掷地有声。他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旧制,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人深思。他的才华与勇气,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与钦佩,也让他在朝野之间,声名鹊起。

然而,陈子昂深知,作为右拾遗,他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他更需时刻关注民间疾苦,倾听百姓心声。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困境。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他的笔下,始终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热爱。

岁月流转,陈子昂在右拾遗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的才华与声望如同春日之花,越开越盛。

一日,他听人讲述了一则关于圣人的传说: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一座被云雾缭绕的隐世之城——云隐城,城中居住着一位圣人,他名唤云澈,不求名利,唯愿苍生安乐,其言行举止,皆遵循着“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的古训。

云澈本是城中一名普通的书生,自幼便对世间疾苦有着深刻的同情。一日,他漫步于城郊,目睹了连年干旱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悲痛万分。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大局,但那份“忧济在元元”的情怀却如烈火般在他胸中燃烧。于是,云澈决定放弃仕途之路,转而寻求解救苍生之法。

在探寻的过程中,云澈偶遇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僧,老僧见他心怀慈悲,便赠予他一本古籍,内载西方清净之道,言其能净化人心,引导世人走向和谐与安宁。云澈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渐悟“清净道弥敦”的真谛,他意识到,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纯净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云隐城的统治者却沉迷于奢华享乐之中,不惜穷尽金玉,建造了巍峨的宫殿与精致的园林,瑶台琼楼,珠翠满目,尽显奢靡之风。云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这样的风气只会加剧百姓的苦难,于是决定挺身而出,以理服人。

一日,云澈站在城中心的高台上,面对着满城的权贵与百姓,他高声吟诵:“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他的声音穿透了云层,直击人心,唤醒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良知。

起初,权贵们对云澈的言论嗤之以鼻,认为他不过是一介书生,不懂世事艰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澈的言行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百姓的支持与共鸣。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源于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公正。

最终,在云澈的带领下,云隐城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权贵们纷纷放弃奢华,将财富用于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改善,城市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云澈的名字,也因此被永远镌刻在了云隐城的历史长卷之中,成为后世传颂的圣人。

而云澈自己,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淡泊与谦逊,他深知,真正的圣人,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力与财富,而在于能否以一颗慈悲之心,去温暖这个世界,去照亮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灵魂。

身为右拾遗的陈子昂听了这个传说有感而发写了《感遇》其十九: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