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技术传承(1 / 2)穿越到战国,谁说天下苦秦久矣首页

秋意渐浓,工匠学堂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

郑国正在为新一批学员讲解水利知识。

"水流的速度与坡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郑国指着沙盘上的模型说道,

"坡度太大,水流会太快,容易冲毁渠道。太小则无法保证灌溉效果。"

学员们认真记录,不时提出问题。

"这个原理很重要。"郑国继续讲解,

"将来你们在工程中遇到地形变化,都要仔细计算坡度。"

正说话间,秦天来到了学堂。

看到秦天亲临,学员们立即起身行礼。

"都坐下继续听课。"秦天摆摆手,

"寡人就是来看看你们学习的情况。"

他在教室后面坐下,仔细听着郑国的讲课。

虽然是很专业的内容,但郑国讲得生动有趣,常常用实际案例来说明问题。

"先生教得很好。"课后,秦天称赞道,

"尤其是把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让学员们容易理解。"

"惭愧。"郑国说道,

"这些都是在工地上摸索出来的经验。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更关键。"

"说得对!"秦天点头,"正好今天要去视察新开工的渠段,带上这些学员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工地。

新开工的渠段正好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地形突然变陡,常规的坡度设计不太适用。

"刚才课上讲的原理,现在就用得上了。"

郑国对学员们说,"你们觉得该怎么处理?"

学员们纷纷思考,提出各自的想法。

郑小五举手说道:"我觉得可以分段设计,每段用不同的坡度,用阶梯式的水闸来调节水流。"

"不错!"郑国赞许地说,"这个思路很好。"

秦天也点头表示赞同:"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才是真本事。"

在郑国的指导下,学员们参与了这段渠道的设计。

从测量放线到计算坡度,每个环节都亲身实践。

"你们要记住,"郑国强调道,

"水利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懂得原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学员们若有所悟。这样的现场教学,比在课堂上听讲更有效果。

日落时分,第一天的施工结束了。

但学员们都不想走,围着郑国继续请教问题。

"好学是好事,"秦天对郑国说,

"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明天再继续吧。"

回程路上,郑小五兴奋地说:

"父亲,今天我终于明白您为什么这么热爱水利工程了。这里面的学问真是太有趣了!"

郑国欣慰地笑了:"是啊,这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造福百姓的学问。"

第二天一早,学员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工地。

这次郑国让他们分组实习,每组负责一个小型工程。

"要把工地当课堂。"郑国说,

"遇到问题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